lancom 

社交軟體走進企業運作

      (Social Software Walk in Enterprise)

聯慷電子報小組報導;
資料來源:Cisco/創新發現誌/CheckFacebook

去年9月(2009)因為開心農場的成功操作,讓非死不可(Facebook) 成為台灣上班族、莘莘學子熟悉的社交軟體,也讓台灣躍上國際舞台 –高居全球使用人數成長最快的國家的榜首,在9月短短一個星期內成長率高達26.69%,排名世界第一,單週使用人數超過288萬人,比起7月中,足足飆升了4倍。

根據CheckFacebook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4/21/2010),Facebook全球使用人數已經突破3億,在台灣半年內發展已突破五百萬人,佔全球使用人數的1.60%,無庸置疑的成為全台最大的社交網站。種成長速度超越現階段所有網路平台及大型論壇,加上Facebook以社群交友為出發點,資料上亦比一般網路平台來的可靠。也因此引起行銷人員的重視,成為B2C市場最夯的行銷工具。加上Facebook 的使用族群以25-34歲的上班族占最高(39.1%),若加上45-54歲族群的(11%),等於Facebook 的愛用族群中至少有50%是上班族了。而學生族群,也是未來5-10年最大的消費族群,也有44%強 (25-34歲39.1% 加上14-17歲10.8%)。

圖1:台灣Facebook 使用人數在性別比例方面,大約是男女各半。不過在年齡分布上,以25-34歲占39.1%拔得頭籌,18-24歲則以33.4%緊追在後,45-54歲及14-17歲則分別占11%追趕在後。

在同時間,全球領先的通訊大廠已經看到這樣的趨勢,在最新的協同運作平台上也提供社交軟體工具。

配合社交軟體以人為中心的協同運作平台
企業可透過監控管理,實踐安全無虞的互動影音社群。使用者能夠隨時創建可客製化的小組空間和社群,將傳統業務應用和Web 2.0內容有效整合,建立以人為中心,而非以檔案為中心的協同運作平台,這就是最新採用以配合社交軟體解決方案的概念。

圖2:思科企業協同運作平台 (Cisco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Platform) 是一個企業級載有社交網路功能的公司目錄社交軟體。 Show and Share則為思科的社交視訊系統,提供在看視訊資訊時三大功能:Video is everywhere、Video is personal、Meeting optimizer, 顛覆了傳統接收video的觀點。即Show & Share能將傳統業務應用和Web 2.0內容有效整合,建立以人為中心,而非以檔案為中心的協同運作平台,利用非同步的通訊工具、即時語音資訊、視訊,將分散各地的員工整合在一起,如同社交網路服務一樣,企業可在內部系統發佈內容、想法,利用錄影、編輯和視訊分享的方式或加註說明、評論、RSS等,搭配Cisco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Platform,可以管理社交目錄方式將具備相同專業背景或工作性質相似的員工聚集在一起,建立社群或工作小組,而透過語音和視訊等功能,即可與人員、社群和資訊做即時的聯繫,加快業務決策程序。



「自網路科技發展至今,企業面臨了全球化、資訊爆炸和員工分布各地等諸多挑戰,為確保企業對內和對外的溝通無礙、資訊的快速傳遞以有效維持整體競爭力,企業已積極的逐步調整運營模式以及在IT設備的投資。一直以來思科致力開發高擴充彈性、安全無縫支援新型態商業模式的協同運作解決方案,因此,根基於就地部署(on-premise)、隨選(on-demand)、「軟體即服務」 (software-as-a-service)或混合以上三種方案型式的概念,思科能依企業客戶業務上的需求,在既有設備上建置部署創新、高效能的協同運作工具,提供企業最有力的支持。」台灣思科總經理吳傳輝如此表示。

有鑑於日增的網路社群即時互動分享的需求,思科多媒體網路設備(Medianet)的運作正是要優化網路上的視訊、語音和協同運作。 全新的媒體處理器及創新的搜尋平台Cisco Pulse,提供了語音轉換文字(speech-to-text)功能和即時影音編碼轉換功能,並能夠動態標記正在網路中傳輸的內容,精確找到所需資訊。

老師,你今天 『非死不可』了嗎?
曾有企業界朋友開玩笑說,要知道客戶的年齡並不難。只要看他是習慣用哪一種溝通工具連繫你?如果是親臨櫃台的,年紀多半不小,多半是3~4年級生;只接受打電話的,次之。再來就是願意用網路與email的,大概就是5年級生為主。再來6年級以下就是以MSN 與網路社交軟體為主流了。

全世界主要的開發國家的學生從小就在網際網路翱翔,學者稱之為『N世代的網路原住民』,很多是透過網路來認識這個世界、自小就在玩部落格、線上電玩、跟同學在網路相簿分享照片中成長。也因此學生族群早已經把許多新興的數位工具納入生活中的一部份,和他人即時分享、參與討論。
相較於現代夫子,有很多還是在停留在原有習慣的溝通工具上, 因此與學生間的差異彷彿兩種族群的語言鴻溝。還好,很多學校也發現這樣的問題,提供很多鼓勵老師們進修,打入學生族群的措施。不同的是,這回卻是由學生來輔導老師。這些學生教導老師如何上Facebook,認識網路交友世界,與藉由網路跟朋友互動(送虛擬禮物、玩遊戲等),也教他們如何使用Twitter,製作簡單影片傳送到You Tube或影音分享平台等。

科技日新月異,但任何新產品問世與新工具的產生其實是為了符合人性需求。例如,傳統的學習是強調學習時應該力求環境單純,在極為專注的環境下唸書。但是現在的學子卻是習慣在多功能(multitasking)的環境下,例如,在電腦前寫一份作業,就同時開了好幾個視窗在進行:維基百科、MSN的視窗、 Facebook、Plurk、Google查詢功能、YouTube、KKBox、新聞…,不停地在不同的視窗間跳躍。 

對於在一個多功作業環境下,似乎也成了許多現代人不可免除的工作和學習模式,但許多為人教師者,不免擔心:寫作業搞得這麼「忙」,作業的進展會有效率嗎?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高薰芳在接受創新發現誌的訪問表示: 『我對於多功能(multitasking)有不同的解讀:如果這些多功是針對某一個目標進行,那麼這些科技幫助了我們完成作業和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和朋友MSN對話和開啟許多搜尋視窗,都是為了要解決眼前正在進行的工作要務,那麼就可以幫助我們做得更有效率。

其實這也是國際通訊大廠看到的未來世界 - UC Collaboration、Virtualization 、Boardless Network,放諸四海皆準。在校園網路、教育市場上,未來學習的致勝關鍵,恐怕還是得回到最基本的問題:善用與駕馭科技工具,更快、更精準達到學習目標。

Back •••••

  TOP   

編輯群:高慧雯、閻宜欣

-----------------------------------------------------------------------------------------------------------------------------------------------------------------

本電子報全部圖文 係屬 聯慷集團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轉載於任何形式之媒體。

我們是經由正常管道(Sales拜訪、展覽、研討會...)取得您的e-mail,如您想要取消訂閱,歡迎您來信告知

顧客服務專線:(02)5577-9600      E-mail: express@lanco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