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DC ( 2/2006
);聯慷電子報整理

IDC子公司Financial
Insight於日前公佈了2006全球及亞太區2006年金融業十大IT策略方案,從公佈的項目很明顯的可看出全球及亞太區金融業的發展重心,亞太地區似乎是不斷的擴張改造;前兩名分別是銀行核心系統及通路擴展,而全球主要的趨勢還是在安全及法令規章相容等方案之配合。
隨著近年來臺灣地區金融產業開放,面臨日益競爭的金融環境,業者更大幅提高其利用資訊科技(IT)來提昇營運競爭力的仰賴程度。
根據IDC調查研究顯示,2005上半年金融業 (含銀行、保險、證券業)佔台灣地區IT
Service支出的26.7%(約US$2.30億美元),是各大產業中IT支出第一名。台灣的銀行業在IT的支出(含軟硬體設備及服務)依據其規模不同,從數億至數十億元不等,比起製造業或其他產業來說,銀行對IT的依賴程度及支出相形之下高出甚多。
雖然近年來,許多的資訊整合廠商可以明顯感受到產業外移使得對本地IT預算的縮編,但隨著金控的整併,銀行對 IT
的需求仍保持穩定的成長。銀行客戶仍是國內外資訊大廠積極深耕的戰地,IDC針對台灣地區金融業的觀察,銀行對 IT
的需求並不需要最新技術 (State-of-the Art)
但需要的是最穩定的技術,並對資料處理的“量”及“速度”有一定的要求。穩定的技術是為能夠確保營運的不中斷,並能夠處理每日大量的批次及即時交易,且在快速的時間內完成交易結果。
銀行對 IT 應用的範疇
從銀行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利用 IT
來達到獲利的目的是銀行投資大筆IT預算的主要考量,臺灣的銀行主要營收來源大致可分為企業金融、消費金融及金融服務(財富管理)三大區塊。
隨著金融整合與金融市場的競爭變化,銀行競爭的領域已從傳統的企金、消金,漸漸進入金融服務領域。觀察台灣銀行產業現象可發現,銀行除了透過併購、增加分行服務據點,其它的通路也漸漸出現:如簡易分行、無人分行的建置,透過大部分的自動化服務設施(如ATM、Kiosk等)來達到降低經營成本的目的。另外,在相關安全機制的導入配合下如Smart
Card、網路通路更是未來的明日之星。
近年來銀行除了大量招募理財專員之外,相關財富管理資訊系統的建置與整併也是重點之一。理財專員除了本身專業知識之外,最主要還是要依賴資訊系統來協助達到理財業務及客戶管理等目的,客戶關係管理、風險管理、知識及訊息管理對銀行於財富管理業務上有莫大的助益。
由於銀行對IT的依賴度提高,相對的其對資訊服務廠商的要求也就更高。隨著近年來銀行提供的業務及服務越來越多樣化,業務變化得速度越來越快,銀行資訊人員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因此
IT
廠商對銀行業務的了解深度,便成為銀行選擇配合廠商的重要指標,此外與銀行保持密切的良好互動關係更成為各大資訊服務廠商的重要工作,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客戶需求。而從事銀行資訊服務的廠商更要了解台灣的銀行另一個特性即是對策略性IT專案的計劃及導入的時程都耗時甚久,因此廠商也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及人力以進行
“長期抗戰”,這也是成為銀行對合作 的 IT廠商要求門檻較高的主要原因。
總結來說,金融業進行策略性資訊專案導入下列幾點值得注意及考量:
1. 大多數的銀行仍然著重於IT基礎架構的投資支出,如核心系統、資料架構整合、資訊通路建置、財務付款系統、和客戶管系管理系統等,而這些投資重點也將持續發燒並佔據大多數的
IT 預算。
2. 為迎合來自政府及國際組織之法令規章等因素對 IT 建設的影響力仍將不可避免,包含BASEL
II、34/35號公報及相關安全規範,都在銀行的IT預算中佔有高優先權,而可能侵蝕掉較不重要專案的預算,這點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法令規章對資訊主管在IT專案的執行的優先順序中,佔很大的影響力。
3.
有效利用IT技術工具來強化管理品質也漸漸列入銀行資訊部門的評估中,具有遠見的管理階層可清楚地判斷並利用資源來提高其競爭力。
4.
為維護銀行自身的誠信,採購流程的透明度將愈來愈高,信譽是銀行經營風險中很重要的一環。
5.
IT的投資,如缺乏強而有力的監督、高層的承諾、和有效的專案管理能力將會導致專案的失敗及額外的成本支出。
說明:由IDC
提供的全球與亞太區的『2006年金融業十大IT策略方案』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全球及亞太區金融業的發展重心大大不同:亞太地區似乎是不斷的擴張改造;前兩名分別是銀行核心系統及通路擴展,而全球主要的趨勢還是在安全及法令規章相容等方案之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