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列表 服務項目 聯絡我們 關於聯慷 MainBanner
打破「新平庸」魔咒 注入企業新動能
(Break “New Mediocre”,Empowering Enterprise with new Energy)

「新平庸」一詞,最早是由世界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Lagarde)於2014年10月在美國喬治城大學演講時提出。她認為「全球經濟復甦是脆弱、不均衡,以及風險四伏」,我們正步入這樣的新平庸時代。




海嘯過後~ 回不去了的高經濟成長

回顧近10年的經濟發展,2008年的金融海嘯堪稱是分水嶺。海嘯前,全球經濟成長率約有5%的表現; 海嘯後,全球經濟成長率降到約3%,全球普遍的經濟之低成長率,且似乎是回不去了。

先進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普遍僅有2%,因為老人化、少子化,卻有高債務及高失業率,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成長減速,全世界又產能過剩,因此低投資、低通膨,造成全球經濟復甦力道疲弱。世界於焉進入了長期成長低於平均水準的情況。

造成新平庸現象的原因除與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忙於調整債務及產業鈍化、無力追求新創有關外,數據上的表現,關鍵因素是在於生產函數中的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無法提升所致。而且當這種狀態持續愈久,經濟就愈難脫困,人們會逐漸將低成長視為常態,因而形成的未來預期,將體現在消費與投資支出的縮減上。

以台灣經濟數據來看,長期低靡的經濟投資支出(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皆然)是最大的元兇,而民眾長期處於低薪「凍漲」壓力下,既無力也不敢舉債性大規模消費。

總要素生產力對於經濟成長起決定性作用,是影響國力的長期重要因素。它涵蓋生產技術、基礎建設、政府施政效率,以及法令制度等多面向因素。而在這些多面向的影響因子中,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尤為重要,也是過往全球經濟高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參考對岸大陸的作法,也是面臨經濟成長下滑的壓力,但面對這坡新科技: 大數據、AI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生物特徵人臉辨識等等,則是毫不猶豫,全國各省各地紛紛導入創新要素,寄望帶動下波經濟發展,驅動創新。

AI新技術普及的大趨勢下,人人自危、擔心工作不保,即將被機器人替代的恐懼氛圍之際,其實,若冷靜觀察目前的台灣產業界現況:普遍面臨缺工、缺人的窘況,其現象並非AI/機器人之過,反映的是教育與培訓供需不均的HR養成議題。




說明: 由麥肯錫報告指出,這波產業自動化,由機器人替代人力趨勢已在 各行各業發酵,非關行業而是取決於工作內涵本身是可預測/重複性, 或能否被設計為自動化作業。其中可再細分為「全自動」或「半自動」,半自動是由人工判別後,再進行自動化作業。

「學用落差」是台灣人力供給的最大因素

每年大批大學生畢業後,茫茫找不到工作是很嚴重的失業問題。據研究資料指出,近幾年台灣每年將近有53%,大約是30萬名大專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現象。但,弔詭的是,報紙另一頭新聞,可能又報導企業界搶理工生與高職建教生的新聞。 也就是說,失業問題最大的根源在於「學用落差」,並非是創新之過。

例如,在1920年代有「人形鬧鐘」與「人形收音機」之類的工作,但現在沒有人會覺得這樣的工作消失了有任何可惜或可議之處。 設計讓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精神,也是在此邏輯之下進行,讓重複性、可預測性的工作轉由自動化作業,讓人類多多思考,發揮更創新的工作動能。



總結

在新平庸經濟下,當一切都變得跟過往不一樣或是更嚴苛時,在台灣個人人格特質培養、人力資本累積或許更值得重視。畢竟在這樣的新環境中,沒有勇於冒險、不怕失敗、樂於競爭的特性,是很難突破現狀的桎梏。未來年輕人應前進到新興市場拓荒,才有機會闖出一番新事業,而不是關著門喊「勇敢的台灣人」做唐吉訶德的風車鬥。政府與企業要扮演的角色則是擴大投資,建設台灣,不管是5G、大數據或大型交通、公共建設,都要加快腳步。唯有活水、才有動能,也才有機會實現「拼經濟」的2018年。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林建甫專欄



編輯群:高慧雯、吳蕙如
本電子報全部圖文 係屬聯慷集團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轉載於任何形式之媒體。 我們是經由正常管道(Sales拜訪、展覽、研討會...)取得您的e-mail,[取消訂閱]。
顧客服務專線:(02)5577-9600 E-mail: express@lancom.com.tw